標題 疫情期間還需要回診嗎? 能不能延後就診、治療時間
標籤 惡性腫瘤、抗癌時事
發佈日期 2021.08.14
發佈人
縮圖 疫情期間還需要回診嗎? 能不能延後就診、治療時間
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)疫情蔓延以來,約有三成癌症患者擔心染疫、重症風險,而不敢就醫,造成病情延誤。根據歐洲統計,癌症確診在疫情期間有下降的趨勢,而專家指出,並非是癌症患者真的變少了,而是由於疫情影響造成部分患者根本沒有就醫。這也成為急需處理的問題,以避免癌症的晚期診斷以及延誤治療所造成的不利影響。
三成癌友因疫情不敢就醫,可能延誤治療
癌症治療,就像在跟時間賽跑。但由於COIVD-19疫情影響,可能造成原本可以早期治療的病症因拖延導致惡化,甚至無法治癒。歐洲研究指出,在COVID-19危機最嚴重的時候,每週除皮膚癌外的癌症診斷人數,比往常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,而在皮膚癌的病例中,診斷數量在數週內減少了一半以上。公衛學者根據相關研究指出,最容易因疫情延遲治療的癌症,包括婦科癌症、肝癌、頭頸癌、乳癌、血癌等;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、膀胱癌、乳癌、腎臟癌、直腸癌。
延誤就醫的真實案例
彰化基督教醫院分享,約1/3癌症患者由於擔心染疫而不敢求診,有一位舌癌患者台北市洪小姐,從今年四月發現舌頭有超過一個月的潰瘍無法痊癒,但由於突逢疫情影響因此暫緩就醫的計畫,因此延後就醫又過了一個月,沒想到舌頭的潰瘍仍舊沒有好,因此前往彰基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門診求診。門診時發現,舌頭潰瘍已經演變成舌癌,醫師擔心轉移到頸部淋巴結、甚至遠端轉移,因此迅速的在一個禮拜內安排所有檢查後,乾淨俐落地進行手術處理完畢。本例舌癌患者並沒有演變成末期,並在術後第五天恢復良好出院返家,且手術完後不需要任何電療化療。

而另一名患者在口腔癌的治療過程中,則因擔心疫情,自行決定中斷治療,因此腫瘤不僅越長越大,甚至影響臉部並轉變為末期癌症。醫生呼籲若有口腔疼痛、口腔潰瘍、口腔不明出血、口腔腫塊、頸部腫塊等症狀,一定要趕快就醫,切勿自行判斷甚至中斷治療因而延誤病情。
癌症治療不可拖 延誤就醫真可怕
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也提及,頭頸癌在第一、二期確診的5年存活率達60%至90%,晚期確診僅剩40%且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。而在疫情影響下,就診量降低,病患確診時的腫瘤體積卻明顯較大。而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,因疫情而延遲治療,也恐增加3至9%的死亡風險。提醒癌友不可自行延緩治療,而忽略癌症從未停歇,若延誤治療黃金期,病情可能從可逆變成不可逆,因此Cancell抗癌好夥伴團隊呼籲大家需依照與主治醫生確認的時間定期回診、固定追蹤檢查,避免耽誤治療時間。 癌症治療不可拖  延誤就醫真可怕
就診五撇步,健康不延誤
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癌友安心就診五撇步,呼籲民眾切勿因為不敢到醫院就醫診治,反而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撇步一、選認證醫院
為提供癌友就醫選擇參考,國民健康署今年公布臺灣共有60家醫院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,在認證醫院及醫護團隊共同努力下,臺灣的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提升到57%(101-105年),可見醫院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民眾信賴。認證醫院名單如附件,或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。
撇步二、出入戴口罩
除了選擇在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診療外,請依照一般平面口罩的正確配戴步驟為「開、戴、壓、密」全程配戴口罩。
撇步三、落實勤洗手
養成並落實良好衛生習慣,包含正確勤洗手、避免觸摸眼鼻口。洗手需使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,每次至少洗20秒。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,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。正確的洗手時間也有「三前三後」,三前就是用餐前、與病人觸碰前、看病前,三後則是看病後、擤鼻涕後、上廁所後。

撇步四、緊急要就醫
若病人出現發燒、呼吸困難、頑固性頭疼、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、腹脹、腹痛等症狀,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,要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,避免嚴重情況危及生命。
撇步五、停留要縮短
請根據醫院指示,儘快完成檢查、治療或取藥,並立即離開醫院,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。若如果沒有特別緊急的事,盡量避免進出醫院及人群聚集場所,並謝絕訪客,以減少自身和他人暴露感染的風險。

疫情期間,嚴謹遵守上述安心就診五撇步獲得安心的醫療。且癌友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與安排,不可擅自延誤療程,以免延誤病情,錯失治療黃金期。
資料出處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