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 我應該做什麼健康檢查?癌症篩檢可以預防罹癌嗎?七項建議的癌篩
標籤 惡性腫瘤、抗癌生活
發佈日期 2022.01.28
發佈人
縮圖 我應該做什麼健康檢查?癌症篩檢可以預防罹癌嗎?七項建議的癌篩
癌症連續多年為臺灣十大死因之冠,有越來越多具健康意識的民眾開始安排定期進行癌症篩檢,不過到底該做什麼樣的癌症篩檢呢?哪些項目建議做呢?Cancell團隊為您整理以下癌症篩檢的相關選擇與建議。
到底該做什麼樣的癌症篩檢呢?7種常見的癌症篩檢
疾病會因為性別荷爾蒙的不同、年紀產生的退化…等等而有所差別,所以自己所屬的族群與年齡容易得什麼病,就以什麼樣的檢查為優先。可以初步依照年齡做基礎的區分,另外再考量性別、個人習慣(是否有菸、酒、檳榔習慣…等)、家族病史、工作形態等,綜合多方考慮評估較為合適。Cancell團隊整理以下七種常見的癌症篩檢,提供給您選擇與建議。
下圖為宣導四項政府補助的四項癌症篩檢。
到底該做什麼樣的癌症篩檢呢?7種常見的癌症篩檢
大腸癌
台灣大腸癌的發生、死亡人數,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,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。雖然大腸癌在早期並無症狀,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妥善治療存活率可以高達90%以上,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。而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「腺瘤瘜肉」癌化所造成的,因此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,就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。

目前政府有補助50~74歲民眾,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。若有家族史、生活習慣不良的疑慮,建議開始檢測年齡可以從家族的大腸癌史再減10年,並多做大腸鏡篩檢,建快發現大腸癌病變,並早期診治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Heho健康】
肝癌
據統計每年約13,000人死於慢性肝病、肝硬化及肝癌,其中肝癌甚至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,其中肝癌的病患死亡人數約有70%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,而20%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。若B型肝炎帶原者持續肝炎發作,則有15-20%會發生肝硬化,大大的增加了肝癌發生率,另外C型肝炎病毒感染則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,其中約20%會導致肝硬化,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-5%會變成肝癌。

國民健康署有持續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,可以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,搭配B、C型病毒肝炎篩檢服務,終身可篩檢1次。如果沒有符合條件者,則可利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肝功能檢查(GOT、GPT)等項目,若發現異常者,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其他肝炎檢查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】
肺癌
台灣的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,每年超過9,000人死於肺癌,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為肺腺癌(佔七成)。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是「抽煙」,而其他環境因素(包含:二手菸、空氣污染、廚房油煙、氡氣、石綿、砷)、疾病史(結核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或肺癌家族史)等等,也可能增加罹患肺癌的機會,因此平常應多注意肺部健康。

國民健康署建議,如果是肺癌的高危險群(如超過30年抽煙史或戒菸仍未超過15年之民眾),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是較佳的早期癌症篩檢工具。若具有肺癌家族史、肺部病史或暴露在氡氣、石綿環境中的民眾,則可以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】
乳癌
乳癌目前仍然是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首位,而且根據國健署的統計,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,逾2,000名婦女死於乳癌,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、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,其發生高峰約在45-69歲之間。

如果去掉年齡等相關因素,乳癌的發生率其實打敗大腸癌、成為第一名。但乳房攝影對於早期的乳癌篩檢很有效,40歲以上就可以開始2~3年定期做一次。

具國際醫學實證乳房X光攝影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篩檢方式,政府提供45-69歲及40-44歲具乳癌家族史(指祖母、外婆、母親、女兒、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)婦女,每2年1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。不過乳房X光攝影仍有其限制,約15%的乳癌無法偵測到,所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仍須時刻注意,若有發現任何異狀,仍應盡速就醫,以及早發現治療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】
口腔癌
口腔癌為台灣25-44歲的青壯年男性最常發生的癌症,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,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。其中口腔癌主因是嚼食檳榔、吸菸、飲酒習慣,但國外研究顯示,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口腔癌之死亡率,因此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或吸菸民眾、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原住民,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,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,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,不會感覺疼痛,也沒有副作用,以協助早期發現口腔癌或癌前病變,予以適當治療,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】
甲狀腺癌
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,負責影響身體的發育及控制新陳代謝。而台灣的甲狀腺癌人數及發生率逐年增加,占全癌症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前五名,更是女性癌症的前10名,好發於年輕女性(20~40歲),其中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三倍。90%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乳突狀腺癌或濾泡腺癌,是預後最佳的癌症之一,只要接受手術切除,大多數的病人都會痊癒。早期篩檢,5年存活率可以達到8成以上。

甲狀腺癌目前已知輻射暴露(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者)、家族病史、職業和環境暴露等其他因素,可能會誘發甲狀腺癌。而甲狀腺癌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,甲狀腺的功能則必須藉由症狀及抽血檢驗得知,甲狀腺腫瘤的檢查以「超音波」和「細針抽吸細胞抹片檢查」較為方便快速,建議可以合併頸部的淋巴結檢查以及聲帶檢查,及早發現腫瘤狀況。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癌症基金會】
子宮頸癌
子宮頸癌是一個疾病發展相當緩慢的癌症,研究發現,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(HPV)所導致的,大部分人感染後會自動痊癒,但少部分則有持續性感染的現象,長期間的刺激細胞,再加上其他引發癌症的因子,就容易轉變為子宮頸癌。但只要定期抹片檢查則可即早發現,並預防6~7成的子宮頸癌,且子宮頸原位癌治癒率將近100%。

發生子宮頸癌的過程通常需要10-20年,因此凡有性經驗的女性,應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,政府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的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,但注意檢查前:
  • 不要沖洗陰道
  • 避免盆浴
  • 勿放置塞劑
  • 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
  • 避開月經期間
【來源出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Heho健康】
雖然可以根據自身年齡、性別、習慣與家族史等因素,安排定期的篩檢,但健康檢查或癌症篩檢僅是掌握自身健康的輔助性工具,而癌症的發生可能因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的,因此Cancell團隊也呼籲大家不分年齡、性別,都要積極調整生活及飲食方式,才能有效保持健康,從根本預防癌症發生!
癌症篩檢可以協助癌症及早發現與治療,但仍有其缺點
癌症篩檢的概念,其實是在「沒有症狀、感覺身體健康的」時候,透過定期檢查,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。但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,例如:「應該要做越詳細的檢查,才能越能明確找出疾病吧?」、「年輕的人也都應該去做篩檢比較好?」 但其實以上皆非。癌症篩檢其實是有好有壞的,其優點在於能協助癌症「及早發現,及早治療」。可是由於癌症是慢性累積的,所以若太早檢查可能找不到病灶,但若遇到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、較晚檢查到,往往也較難治療。

現在醫學仍無法確定「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」,所以通常建議以年齡做為區隔定期篩檢,其中或許可以及早發現病症,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。但癌症篩檢可能有過度診斷與治療,甚至有發生併發症的風險。以胃癌篩檢為例,日本全國調查報告指出,2008到2012年間的胃鏡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,約是7,000人之中會出現1人(0.014%),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、食道出現破洞。所以癌症篩檢其實必須多方衡量篩檢的利弊較為合適。
【來源出自Heho健康與良醫健康網】
資料出處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