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 身體跟心理一樣重要—癌症患者的內在心理歷程
標籤 惡性腫瘤、心態面對
發佈日期 2021.07.16
發佈人
縮圖 身體跟心理一樣重要—癌症患者的內在心理歷程
【身體跟心理一樣重要—癌症患者的內在心理歷程】
自民國 71 年起,癌症即成為臺灣十大死因之首,每5分鐘左右就有一人罹癌。我們針對癌症的關注,過去經常在生理變化或身體治療,但往往會忽略罹癌的病友內在的情緒變化與感受。Cancell抗癌好夥伴團隊為你整理以下罹癌的心理轉變,期許透過更多的理解,無論對於自身的或親友的病痛,可以開始有更多的關懷與同理:
從確診那刻起,罹癌病友的心理轉變
由於每位癌症病友都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歷程,因此在罹癌後對於病痛可能會有不同的思維與觀點。我們可以從1969年瑞士精神科醫師ElisabethKübler-Ross提出的「人在遭遇失落以及悲傷時可能經歷的五階段」歷程,了解當人在經歷重大的生命事件下,可能的內在心理歷程。五個階段依序分別是:否定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、接受。 從確診那刻起,罹癌病友的心理轉變
第一階段、否定:
許多癌症在初期,除了生理上的細微症狀(甚至外表無法察覺),不太會產生疼痛或異狀的,因此許多罹癌病友經常是透過例行健康檢查,或在症狀持續擴大、影響生理後就醫才意外發現。這樣意料之外、突然的結果,造成許多癌症病友以及親屬、朋友一時會無法接受,產生「不願意相信」的否定狀態,不願意相信過往的日常已經產生變化,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罹癌,或當作完全沒有確診癌症而迴避治療。
第二階段、憤怒:
在否認後,心理可能會漸漸地浮現「憤怒」的感受。在確診後、開始進行治療時,可能會埋怨上天的不公平、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是自己會遇到、為什麼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、好像做什麼都無法阻止這一切發生、沒有人理解自己、只有自己要承受身體病痛等想法與情緒。藉由從埋怨、憤怒開始轉移對罹癌的害怕,隨之而來可能延伸的情緒是無力、不甘心、捨不得、悲傷、後悔、害怕、孤獨、不被理解等等複雜的心理感受。
第三階段、討價還價:
在此階段,經常會出現「若我____的話,能不能不要讓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」的想法,例如:我從今以後會開始吃素、再也不熬夜或一直好好照顧身體,能不能讓癌症不要在自己身上出現?無論有無宗教信仰,都可能以求和的心情向老天爺「討價還價」,希望罹癌只是噩夢,自己能透過做什麼讓自己從噩夢中醒來,也可能因擔心病情繼而產生焦慮害怕等情緒。
第四階段、沮喪:
沮喪是一種非常正常且普遍人在遭遇重大傷痛時都會有的正常反應。沮喪其實屬於一種保護作用,幫助自己在經歷艱難的生命事件時暫時阻絕外界訊息、優先處理內在的感受。在這個時期中,罹癌病友可能會對於生活失去動力、無法感受生命的意義,直到心理緩和,找出困境的的轉折點後會慢慢走出此階段。
第五階段、接受:
在經歷上述的情緒,漸漸承認病痛的真實、面對自己的情緒轉變後,學習接受現實,正視內在感受並學習與病痛、負面情緒相處。

而上述無論哪一時期,皆仍有可能持續有焦慮、害怕等情緒,心理影響身體的反應例如: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胸悶盜汗,或是低落的反應,如:疲倦嗜睡、食不下嚥、注意力散漫等。

認識上述五階段的心理變化,期許透過這樣的心理歷程階段,也許可以讓我們更了解「自己正處於哪個過程」並認知到許多人其實也有著同樣的歷程與感受,了解到自己並非孤獨且隻身一人的,也許就可以嘗試以一個較平穩的內在去思考、整理、接受自己的現在。
罹癌,往往不只是一個人的事
罹癌是一段漫長且艱辛的路,無論對於罹癌病友、家屬或陪伴者、照顧者而言都是生活中的重大變化與挑戰。除了生理上長期且定期的治療,病友自身及陪伴者的心理層面也一樣重要。

除了維持規律生活作息,攝取均衡營養、培養適合自己的休閒運動以外,可以適時尋求專業諮商或醫療人員的協助,或透過病友之間的經驗分享,尋求支持與交流等等,都有助於調適情緒。

無論如何,焦慮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、害怕等情緒的產生都是非常正常且普遍的感受,可能會像是微風吹過,不需過度理會;但有時也可能是強風暴雨,打亂內在的狀態感受。但只要它會來,也一定會走。只有有所覺察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存在與狀態,接下來就有機會可以重新觀察自己的感受、情緒或身體影響等種種反應,進而了解自己、尋求協助與接受面對。
資料出處來源